0871-65197033
云南明诺
云南明诺LOGO

合作案例


——————

————|     Cooperation case    |————

———————

服务型机器人的“立春”来临了吗?
来源:脑极体 | 作者:yncctv | 发布时间: 1794天前 | 1299 次浏览 | 分享到:
AI和机器人,早就被应用在工业流水线等场景中。而消费型智能机器,却一直在市场爆发的边缘反复试探。

       AI和机器人,早就被应用在工业流水线等场景中。而消费型智能机器,却一直在市场爆发的边缘反复试探。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加持让机器人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范围进一步被扩大,语音技术也令人机交互更加自然,开始逐渐脱离“人工智障”。但另一方面,政策限令、市场习惯、产品创新,并没有发生质的革新,机器人始终停留在小众极客、营销噱头的范畴,硅谷爆火的披萨机器人项目去年也宣告关门。  

而这次防疫工作对人际交流的严苛限制,也让利用智能机器参与相关工作的“硬核”操作,获得了不少出镜率和关注度。  

它们或许是在农村道路上空冲村民喊话的无人机,或是社区里协助警务巡逻的机器人,也出现在在医院和公共场所里,替代人类完成消毒任务……既不需要戴口罩,更不必担心被病毒传染,  

尽管与既往的消费型“智能机器”相比,它们只进行了有限的技术改造,但在防疫场景中,却展现了不小的潜力。临危受命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究竟有没有未来?作为5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之一,它能否在此刻迎来自己的“春天”呢?  

服务机器人如何变成“防疫武器”  

当我们讨论服务型机器人时,它们究竟是如何在防疫工作中发挥作用的?  

目前看来,主要有三个作用:  

1.辅助医疗。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协助机器人进行检查、施药,无需进入隔离病房,能够更好地减少被传染的风险。  

根据英国《卫报》报道,美国在治疗本国首例新型肺炎患者时,就采用了配备了摄像头、麦克风和听诊器等设备的智能机器人,医生在隔离窗外操作机器人,就能完成绝大多数诊疗措施。  

而在武汉同济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中,也有医护机器人、送药服务机器人等,协助承担起了看护消毒、测量体温、清洁送药等工作。  

2.公共消毒。  

在公共区域,一些智能洗地、消毒的机器人也加入了防疫大军,在机场、火车站等地区,通过自动驾驶完成消毒清洁作业,避免人群密集场所的聚集和接触。  

前不久上海移动就推出了一款5G-CloudCleaning消毒清扫机器人,通过自动设定区域,代替人工在区域内进行消毒和清洁。  

3.日常服务。  

另外,在一些定点隔离区域,智能机器人也取代服务人员,担当起了为隔离人群送餐、送物的重任。  

当然,我们也看到添加了语音模块和红外线成像热镜头的无人机,在阻止人员聚集、避免一线人员实地监督、预防二次传染等,起到了前所未见、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众所周知,中国的低空飞行器有着十分严格的管制政策,疫情结束后伴随着城市人流量的回升,使用无人机执勤的频率恐怕会不可避免地回落。  

但人形服务机器人不同,防疫事件不仅给了机器人产业一个绝佳的练兵机会,同时也让大众得以真情实感地近距离习惯与机器人交互。更关键的是,此次疫情之后,机器人将作为关键时刻维护人身健康安全的“常规军”登堂入室。  

智能机器人的前因与未来  

我们知道,自从2014年以来,服务型机器人就浪潮汹涌,一大批创业公司都投身其中,带有屏幕、能够移动的机器人陆续出现,并被引入到商场迎宾、银行接待、家庭互动、餐厅营业等消费场景中。  

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94.1亿美元。这其中,既有能包含处理复杂数据、提升整个运算效率的高精尖机器人;也有能够帮助劳动密集型企业降本增效、平均节省20%劳动力成本的机器人。  

但迄今为止,服务型机器人仍未大规模应用,连高精尖如波士顿动力、久经沙场的日本pepper,都未能打开市场窗口。  

在疫情的推动下,我们见到了服务机器人的集体上岗,这里面有三个基本前提:  

1.AI技术矩阵的整体升级。  

服务型机器人需要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计算机视觉、传感技术、定位导航、机器人操作系统等综合解决方案,近两年算法模型的成熟开始让AI机器人能够以更自然的方式与人和环境进行沟通。  

2.感觉与思考能力的成本下降。  

想要广泛商用的前提是合理的价位,越来越丰富灵活的公有云服务、成熟开源的各类算法模型、日趋完善的5G超大网络,都在降低机器人运行成本的同时,效能也进一步提升。  

3.可以贯穿的长效价值。  

在性价比的基础上,服务机器人在一个没有直接竞品、市场空白巨大的市场,首要考虑的就是产品性能,能否交付给市场稳定长效的价值。此前的消费机器人,大多以表演娱乐性质出现,并没有提升效率,而在此次防疫中则担纲了重要的战力。  

当然,这是否意味着市场大规模增长的来临呢?  

我们还是要看到这次服务机器人的普遍特征,首先就是创新有限。  

除了医疗场景中所需的高精尖助理机器人,大部分清洁、送餐机器人都是在机器人OS基础上进行改装的,基本上就和装个蓝牙WiFi就敢自称智能家居的电器差不多,只是实现了一定服务的自动化,距离“智能”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此次无论是消毒机器人还是医疗物资运输机器人,其移动场景是需要预先设定。这就意味着适用环境相对有限。  

其次,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与零部件还依赖进口,中国在高精尖产品上与德日企业整体差距仍然明显,这就导致其成本居高不下,此次参与防疫主要靠企业捐赠为主,并未出现清晰的盈利模式。并且机器人相比人工,工作效果无法相提并论,无法解决太多且复杂的问题,比如走廊等地方就是机器人的工作死角。目前机器人只能牺牲一部分效率,以保障人类安全优先,整体无法达到非常高的运行效率。  

另外,整体机器人产业还不够完整,不仅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B端落地的转化率相对较低,在用户体验、软件、内容、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也良莠不齐,不同品牌的机器人协同性如何,让投资人与消费者都充满迷茫。  

服务机器人打开未来的“五子棋”  

1.给机器加上“智慧五感”。在让机器具备多模态综合感知的基础上,终端智能也需要进阶,通过主动理解人类,进行智能计算,来提供更好的主动服务。比如通过智能识别和自动驾驶,迅速学习并适应不同环境、不同人群密度的服务方案,降低人工干涉的频次。  

2.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主要是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占到多关节机器人总成本60-70%,目前绝大程度依赖进口,不仅成本居高不下,并且有可能在国际局势中面临“卡脖子”危机,加速国产化高精尖开发是当务之急。  

3.关联学科的协同进展。除了AI算法、零部件的进步,智能性能的提升也意味着需要使用更复杂、更重的元器件,要突破这一瓶颈就需要材料学的进步,医学类服务机器人的性能提高也需要医学、神经科学等的协同开发。  

4.全面关注的市场效应。服务机器人的普及也需要给市场一个接受的契机,比如这次疫情对医院环境、业务流程、人员配置等带来的挑战和变化,就成为细分产品备受关注的前提。而目前大多数人对新科技的接受程度不高,为2C创造落地条件。  

5.无短板、有长板的中国式土壤。中国的产业土壤也赋予了机器人产业一些特殊的优势,比如创新意识更加大胆,对于部分细分场景的定制化服务有极大的市场机遇。此外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工程师红利与AI软件上的国际化竞争优势,也让中国产业在软件层并未落于人后。AI+软件+场景,成为厂商的破题关键。  

当五个棋子连成一线,我们将得到能够更好服务人类的机器人,这也是技术、商业、人文的多重进阶。


XML 地图